土地实习报告
篇1:土地整理实习报告
土地整理实习报告
——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实验基地为例
1实习时间:20xx年10月27日
2实习地点: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实验基地
3实习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土地整理概论学习,我们对土地整理工程这门课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对崇州实验基地的实地考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为本学科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 所谓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图例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机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调整农地机构,归并零散地;
(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
(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
(5)复垦废弃土地;
(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4实习区域概况:
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选址于崇州市桤泉镇以北与隆兴镇交界处,项目区位于四川省崇州市城南,是崇州市的南大门所在区域,距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约42公里。项目区主体位于桤泉镇的生建村,同时涉及桤泉镇的千功村、天寿村以及隆 兴镇顺江村的部分区域,总占地面积2338.24亩。崇州至大邑安仁镇的街安路将基地一分为二,街安路以东区域占地面积2201 94亩,街安路以西部分占地面积128. 3亩。基地规划区内地形整体较为平整,主体道 路与主干渠系骨架已具雏形,但根据学校现代农业研发基地的定位与发展需要,总体规划布局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还有待完善,部分区域必须 开展土地平整工作、道路设施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进行大量道路、渠系新建与改建整治及配套设施
工程建设等,通过对基地田、水、肥、路、林的综合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满足学校现代农业研发基地的各方面发展需要。
总体布局方案如下:
根据基地功能定位,结合地形条件,考虑各用地单位需求与基地管理机制,将基地规划为“一心”、“二带”、“三核”和“十区”的空间格局。
1)一心:基地管理、实验、成果展览及生活配套设施区。
2)二带:优质高产“粮-经”研发示范带和农业观光游憩景观
3)三核:温室、大棚、晒坝及综合实验用房等3个科研配套设施点。
4)十区:小麦研发示范区、水稻研发示范区、玉米研发示范区、农 学科研试验区、草学科研试验区、资环科研试验区、园艺科研试验区、风景园林科研试验区、林学科研试验区和生态农业试验区。如图所示:
5.2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设计程序
(1)前期工作:地形测量和现场踏勘,收集工程设计所需材料
(2)拟定规划设计标准,主要对地形,道路,灌溉排水等的规划设计。
(3)工程设计:单体工程及工程量设计
(4)工程量汇总:为工程预算提供依据,做到分享分类统计。
(5)成果整理:编绘工程设计图册,编写施工设计,撰写施工设计报告。
5.3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时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田水利道路等基本设计的实施基础。
5.4灌溉工程设计:
(1)灌溉水源主要为河流水源,属于岷江水系,流量充沛且均匀。
(2)渠道灌排工程:河流流向为自北向南,地势为北高南低,通过顺势引用河水,再通过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向田间供应田间用水,并最终汇入干渠排向河流。
5.5道路设计:
土地整理项目涉及到的多为生产路、田间道和主干道,现已建成部分主干道和支道,从规划图上(图一)可以清晰看到,干道为一横一纵,支道与各个功能区进行连接。
5.6农业生产科教管理用房的建设
零星分布着一些农业生产设施,其每一部分都有明确划分服务半径,对象及其功能。 6实习心得:
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于土地整理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下。在实习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我国土地利用的紧迫性,可利用的土地的少量性,让我们有了紧迫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来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中,我们明白了,可以通过合作来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在现在的大前提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始终保持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应当抓住机会,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篇三: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xx-2 姓名:苟佳佳 学号:2xx53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对象。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这样的“二重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正是由于土地资源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此次实习,沿途自雅安市天全县到甘孜州泸定县,共经过脚基坪、二郎山隧道口、大渡河观景台和泸定县咱里乡四个地点,旨在研究这些区域土地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系列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 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1x-4-23
实习地点:天全县、泸定县
指导老师:张老师、吴老师
实习目的:
1、研究这些区域土地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系列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2、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二 具体内容
我们这次共去了4个地点进行实习,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地点一 318国道川藏线上脚基坪
脚基坪位于天全县境内,二郎山东坡脚下,平均海拔800—900米,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均降雨量在1700—1800毫米,降水充沛,雨季长达半年。该处地貌以山地为主,且多高山。此处分布着大量的变质岩,地质破碎,且坡度较大,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土壤类型从基带向上依次为黄
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高山草甸土,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被二郎山阻挡,导致该地降雨量大,淋溶作用强 ……此处隐藏1553个字……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分数:
许昌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引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中、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是指现期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许昌市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淮海平原西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位于河南省中部,东经113°03′~114°19′,北纬33°42′~34°24′,面积4978平方公里。许昌市辖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市、鄢陵县、禹州市、襄城县;43个乡,35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2194个村民委员会,210个居委会。
(二)许昌市概况
许昌市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淮海平原西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地貌景观可分为平原、山地和岗地三大类,平原占全市面积的72.81%,低山丘陵占全市面积10.43%,岗地占全市面积的16.75%。许昌市气候属北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因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全市四季气候总的特征是: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气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四季分明,最热月在7月份,平均气温为27.2℃,最冷月在1月,平均气温为0℃~0.5℃。许昌市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条件好,开发程度较高,十分利于发展粮棉商品生产。
许昌市已知矿藏主要有煤、铝土、铁、硅石、耐火黏土、石灰岩、大理石和白垩土。境内经普查有维管束植物124科、411属、719种,其中:野生植物448种,栽培植物271种。按自然森林植被破坏后大部分低山丘陵为槽罐丛植初分类,属华北区豫西山地和黄淮平原亚区植物区。
许昌市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是中原城市群中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交通运输中心、装备制造基地。主城区加上外围组图联合构成我国京广发展轴上的重要城市节点,成为我国中部崛起战略据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许昌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度增长,经济总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已突破了700亿大关。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动态复合系统,这个系统基本涵盖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潜力和可持续性,客观地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功能。1.层次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查志强认为集约化、高效化和协调化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三个主要目标,因此从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表11- 4):①影响和制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性质与用地结构协调度,1级、2级地价区中工业、仓储用地比重,城市用地可持续发展年数,人均耕地占有量,环境污染状况和城市绿化状况等。其中城市性质与用地结构协调度可用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人均单项建设用地进行分析,确定用地结构是否与城市性质协调一致;城市用地可持续发展年数主要反映城市外延扩展的约束程度,涉及行政区划约束和规划范围约束的概念。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效率,包括土地投入程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包括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人、基础设施配套完各程度、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程度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从各项基础设施的状况中间接反映,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工业废水处理率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可以用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等指标衡量。土地利用程度包括土地利用率、城市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强度等。土地利用率和城市人口密度的逆指标是土地闲置率和城市人均用地;土地利用强度主要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反映。③土地利用效率,包括单位面积第二、第三产业GDP,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利税、商品交易成交额以及基准地价等。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变化趋势,包括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第二三产业GDP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等。张富刚等人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进行分析时也采用了这种层次型评价指标体系。他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分解为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具体指标与前面提及的基本相似。
表11一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2.基于不同研究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龚义等人以浙江省义乌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包括三个空间层次,即单个地块的土地利用、若干地块所构成的均质区域即所谓潜力区的土地利用以及城市总体的土地利用。因此在不同的地域范围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应针对空间尺度的差异,即城市建成区、潜力区和地块三个不同的空间层次,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表11- 5和表11- 6是宏观和中观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微观层次以地块为评价对象,评价地块的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建筑潜力。微观层次的评价主要选择建筑容积潜力、经济潜力和环境潜力三个指标。这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有效衔接以及不同层次体系的评价结果如何协调一致。例如,某地块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但其所在的中观区域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总体较低,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应如何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土地集约利用。
表11一5宏观层次总体评价指标体系
表11—6中观层次总体评价指标体系
3.国土资源部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约束条件下的目标最优化问题。其中,最优化目标为土地总的投人产出差距最大化,而约束条件是土地投入量不能超过相关法规所限制的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宏观和中观尺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首先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为建成区所有土地.考察城市土地在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和经济效益等三方面的情况(表11- 7)。其次是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居住、商业、工业等不同功能区类型分别设立。其中居住功能区评价指标的选取侧重考虑土地的使用强度和投入状况;商业服务医侧重从使用效益角度选取指标;工业功能区则侧重考虑投入强度和经济效益。这一评价体系不仅反映了集约利用的内涵,还考虑到了评价区域的不同尺度,并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适度规模问题,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表11—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指标体系
(四)评价方法
1.标准化方法: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
2.权重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
文档为doc格式